91精品夜一区二区

91精品夜一区二区:深耕思政创新实践,汲取力量砥砺前行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25-01-14浏览次数:10

2025112日,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启了“挖掘红色资源 赋能乡村振兴”系列实践教育活动。

活动伊始,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组建了4个小分队,深入新余市各个乡镇展开走访调研。其中,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永清带队的“红星闪耀”小组对下村镇、鹄山镇、水北镇等乡镇进行了实地探访。

下村镇文化底蕴深厚,自古以来便重文尚教。元末明初,着名物理学家、教育家、文学家梁寅就诞生于此,如今夫子堂遗迹仍存。梁寅(1303-1389年),字孟敬,江西新余人。他早年家境贫寒,以务农为生,却自幼勤奋好学,博通经史。元末(1351-1367年),多次参加科举却未中。至元(1335-1340年)年间,在南京教书。后来被举荐为集庆路儒学训导。元末战乱兴起,他便隐居讲学。明太祖朱元璋征召天下名儒修订礼乐时,梁寅被征召,当时他已六十多岁。在礼局中,他讨论精细审慎,诸儒都对他十分推服。礼乐书完成后,朝廷准备授予他官职,他以年老多病为由推辞,回到家乡。

梁寅文章造诣极高,史书记载:“寅平生着述甚富,于易、书、诗、春秋、周礼,皆有训释。其史学则策要、史断等书,杂着则耄言、论林、搜古集、格物篇等书,不下数千卷。”因此,当时的人赞誉他为“梁五经”。梁寅为官时间虽短,但在为官之道上见解独到,提出了着名的“清、慎、勤”为官叁字符。马克思主义学院“红星闪耀组”成员在下村镇党员学习基地,认真研习了梁寅的生平事迹与诗文着作。走访途中,望着下村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,小组成员不禁想起梁寅在《谒金门?舟中对月》里所写的“归雁数声云外去,此身犹滞此”,深切感受到这里便是让梁寅在外为官时魂牵梦绕的故乡,这一方故土的一草一木、一人一物,皆是他心中的眷恋,笔下的深情。

此次下村走访,还了解到一位公而忘私、公正清廉的好官吴拯。吴拯(1007-?),字伯升,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吟峰村人,北宋仁宗天圣五年(1027)考中王尧臣榜进士,村人为此修建“状元桥”一座以作纪念,此桥至今保存完好。吴拯先后担任会稽县薄、南昌县薄,任职期间一心为公、忠于职守,政绩显着。因公务繁忙,积劳成疾,辞官8年后又担任南城县令、石城县令。他办事认真,严于律己,清正廉洁,以廉洁能干着称,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深受百姓敬重和各级官员赞赏,后来入朝担任太子中允,被封为宣议郎加勋骑都尉。

下村镇还流传着革命烈士邱明贵的英雄事迹。邱明贵(18951933),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泗岭下村人。他小时候读了五年私塾,后随父母务农。1930年在宜丰天宝加入中国工农红军,先后在蒙山和花棚一带从事联络工作,组织蒙山游击队,并担任营长。1933年,被国民党县政府杀害,年仅38岁。

邱明贵出生在佃农家庭,自幼热爱劳动、勤奋进取。19岁拜师学武,经过叁年的刻苦学习与训练,不仅精通刀、斧、棍、棒等多种武艺,还掌握了推、拿、接、斗等治病救人的本领,成为新余北乡闻名的拳师。民国14年(1925年),经人介绍到苑背黄祥明家做长工。19304月加入中国红军,先到安福,后到永新,参与革命活动,并接受回新余建立蒙山革命游击区的任务。邱明贵创建的蒙山游击队活跃在新余、上高、高安、分宜四县交界的蒙山地区,捉拿土豪劣绅,打击国民党反动派。国民党新余县政府派县保卫团第四中队前去围攻,还用收买拉拢不坚定分子的手段,将邱明贵逮捕。敌人对邱明贵严刑拷打,用尽各种手段,但他坚贞不屈,于1933420日在江东闹上英勇就义。

通过此次走访,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深入调研,了解到新余市历史上众多文人官员、革命英雄的事迹。这些宝贵的素材,为思政教师上好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。实地走访学习,让思政教师们切实树立了“用好红色资源,传承红色基因”的信念,也增强了为之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。


编辑:谢旻旻

一审:江  宏

二审:谢旻旻

叁审:于永清